第857章 南拓之难(2/2)
她抬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大字:「南土繁荣,交趾可驯。」
这是一句话,却是一套战略。
她迅速梳理了几个方向:
一、江南移民岭南计划:鼓励江南失地农民、破产士族、手工工匠、商贩向岭南内迁。给予免费地契、三年免税、通婚优待,让岭南先「挤起来」。
二、交通基础建设:开修从大庾岭至韶关的「赣粤运河新段」,从交州贯通至广州的「南岭道」公路铁路,加速人流物资南移。
三、海贸与工业发展:以广州、交州、琼州为中心,建立三大海贸口岸,集中推动冶金、织造、瓷器、造船等手工业群聚。以岭南替代江南,成为新的「海上经济带」。
四、文化融合工程:整合汉人与岭南各族语言、文字、风俗,推行「岭南新学」,以方言教学为桥梁,让岭南成为文化上具独立性的「南部经济带」。
五、军政系统再整编:设立「岭南总督府」,让林元仲等本地将领进入中枢,同时将交趾军政划入岭南总督辖区,去其「异域之心」,为长远并入铺路。
她笔落如雨,计划渐成图景。
良久,她起身走出书斋,夜风扑面,海上灯火连绵。
她心知肚明:岭南不兴,南洋不稳。要驯服交趾,不能靠兵马,而要让交趾人认识到——岭南已经变成天朝核心地带再也不能尾大不掉;唯有融合才可共享岭南繁荣。
而岭南,会是下个世纪真正的大明「第二心脏」。
她喃喃自语:「让岭南成为出海的码头,也成为通向未来的大门。」
二月末,琼州初春未寒,白日烈日如夏,海风掠过棕榈林与沙滩,椰树婆娑,浪声拍岸,远远望去,如人间南国仙境。
方梦华坐在朱崖港边的一张藤椅上,脚踏细沙,手中持椰,一边啜饮,一边听着侍从诵读从金陵送来的奏章。她轻轻叹息:「此地风光绝佳,气候宜人,又无严冬之苦,真乃天赐之养生之地。若于此设‘冬季政务行台’,内阁大臣与诸部尚书可循例南下,避寒办公,何乐而不为?」
说罢,她取过一叠手书文件,在上头写下:「拟设琼州冬季行台,以三亚朱崕港为政务旅馆核心,环海修筑清议堂、政务亭、会晤园、避寒馆。每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金陵中央部属可自愿南迁,亦可携家属同行,享受阳光工作模式。」
正当她计划风生水起之际,李纲摇头不已,直至与她面议。
「此风万万不可长。」李纲拱手,眉头紧锁,「主公此举,非但不为美事,反令士子群情惶惶,以为朝廷将天涯作囚笼。江南士人千百年来视琼崖为流放之地,今若无故南迁,不啻自请外贬,谁能安坐?」
「你这是成见。」方梦华放下椰子,正色道:「你瞧瞧这里,阳光明媚、风景如画、病少虫稀,还有热带果品与海产,而今让大臣们冬季在此办公避寒,又非强制,反而有薪有津,还可携家带眷,有何不可?」
李纲无奈道:「问题不在于环境,而在于人心。士人多恋乡土,又以‘南迁’为辱,不管主公如何美言‘避寒’、‘养心’,传出去便成了‘南徙琼崖’、‘驱官至瘴海’。若一旦强行推行,文臣舆论反噬,恐非福事。」
方梦华半是苦笑半是无奈地摇头。
「你这是站在传统观念里说话。我说李相啊,倘若今日你站在阳光沙滩之上,边啜椰汁边批文,不比缩在金陵冷雨中裹着袍子抖抖嗦嗦写奏章来得快活?」
「……臣习于风寒,不习此地蒸暑。」李纲咳嗽一声,转移话题。
「哼,亏你还做过靖康宰相,竟这般不识享乐。」方梦华笑骂一声,旋即正色,「但也好,你所言有理,当今士人对‘南迁’二字仍心有芥蒂。那便改名,改为‘琼州政务休整馆’,作为休假与研讨之所,参与与否皆自愿。可召画师绘景入册,印为《琼崖避寒图志》,广示天下。时日一久,自然有人争而赴之。」
李纲闻言微颔。
「若为自愿,倒也可行。但仍须慎行宣传。莫让人误认朝廷以椰林为刑台,以海角为牢笼。」
方梦华放眼远处沙滩上几位身穿常服的文官家眷正戏水拾贝,欢声笑语中全无「流放」之意,她莞尔一笑。
「有朝一日,世人会知,这里不是流放之地,而是心灵疗养之所。待广东岭南振兴,琼崖成都,朱崖设学,此处自然会成为新中华的冬都。」
她轻轻一挥手。
「且回金陵通报内阁,明年愿来者自选,不来者勿强。但记得多带几箱椰子,让他们尝尝这天涯的滋味。」
李纲终于忍不住笑出声来。
「臣遵命。但主公,你这‘自费流放’之策,可真是开风气之先,当世罕见也。」
远处椰林摇曳,碧海连天。或许数百年后,这里会真如她所愿,成为大明的「阳光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