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都市 > 让你做寻亲节目,你做等着我? > 第276章 分析机构

第276章 分析机构(1/2)

目录

团队成员们继续深入调查,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凌家班”成员后人的下落。

小钱说:“李阳哥,我联系了几个戏曲界的老前辈,他们对‘凌家班’有一些印象,但对于成员后人的具体线索也不太清楚,只知道当年‘凌家班’解散后,成员们分散得比较广。”

小赵接着说:“我跟一些地方文化部门沟通了,他们表示会帮忙留意相关信息,有消息会及时通知我们。但目前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李阳皱着眉头思考片刻后说:“大家别急,咱们再扩大下调查范围。从‘凌家班’当年的活动区域入手,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当地的老住户或者知情人士。”

小美说:“李阳哥,我觉得可以在网上发布一些关于‘凌家班’的信息,发动网友的力量来提供线索。现在网络这么发达,说不定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李阳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小美你负责在各大戏曲论坛、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信息,详细说明‘凌家班’以及我们寻找其后人的事情,记得配上脸谱模具的照片。”

小美应道:“好嘞,李阳哥,我这就去办。”

过了几天,小美兴奋地跑来告诉大家:“李阳哥,有线索了!有个网友给我发私信,说他听家里长辈提起过‘凌家班’,他的老家在河北的一个小镇,据说那里以前有不少‘凌家班’的艺人定居。”

李阳大喜:“太好了,小美。小赵、小钱,你们俩跟我一起去这个小镇看看,说不定能找到关键线索。小美你继续留意网上的消息,看看还有没有其他有用的线索。小林,你和材质分析专家保持联系,看看能不能从模具上再挖掘出一些信息。”

众人纷纷领命。李阳带着小赵和小钱来到河北的那个小镇,他们在镇子里四处打听关于“凌家班”的事情。

李阳向一位坐在门口晒太阳的老大爷询问:“大爷,您好,我们想打听下,您知道以前‘凌家班’的人吗?听说有不少人在这定居。”

老大爷眯着眼睛想了想,说:“‘凌家班’啊,我倒是有点印象。听我爹说过,以前确实有一帮唱京剧、做脸谱模具的人在这住过,好像领头的就姓凌。不过那都是老黄历了,后来他们的后人大多都搬走了。”

小赵连忙问:“大爷,那您知道他们搬到哪儿去了吗?这对我们很重要。”

老大爷摇摇头:“不太清楚喽,时间太久啦。不过你们可以去问问村头老李家的小子,他以前喜欢研究这些老事儿,说不定知道点啥。”

李阳三人谢过老大爷,赶忙来到村头老李的家。见到老李后,李阳说明来意。

老李说:“我确实对‘凌家班’有点研究。我记得‘凌家班’有个叫凌飞的,他的后人好像搬到了附近的县城,开了一家京剧道具店。具体位置我不太清楚,但店名好像叫‘凌记京韵’。”

李阳感激地说:“太感谢您了,这线索太重要了。”

李阳三人立刻前往县城,在县城里四处寻找“凌记京韵”京剧道具店。找了大半天,终于在一条老街的角落里发现了这家店。

走进店里,李阳看到一个中年人正在整理货架上的京剧道具。李阳走上前,说道:“您好,请问您是这家店的老板吗?我们是寻亲团队的,想了解下您和‘凌家班’的关系。这是一位华裔男子家族传承的京剧脸谱模具,上面刻有‘凌’字。”说着,李阳把模具的照片递给中年人。

中年人接过照片,仔细端详,惊讶地说:“这模具看着眼熟啊,我听我爹说过,我们家以前是‘凌家班’的,专门制作脸谱模具。这个模具说不定就是我家先辈做的。”

李阳心中一喜,说道:“那太好了。我们想确认下,这位华裔男子是否和您家族有联系。您家族里有没有和海外有关系的分支呢?”

中年人回忆道:“听长辈说,早年‘凌家班’解散后,有一支族人因为一些原因去了海外,具体情况我也不太清楚。”

李阳联系杰克:“杰克,我们在河北找到了可能是‘凌家班’成员后人的线索,他也提到家族有分支去了海外。现在需要进一步比对一些细节,比如您家族传承的关于京剧脸谱制作的独特技巧或者习惯。”

杰克说:“我记得家族一直流传着一种独特的脸谱上色技巧,先用特殊的颜料打底,然后再用一种特制的刷子上色,这样颜色会更鲜艳持久。”

李阳将杰克的话转达给中年人,中年人激动地说:“没错,这就是我们‘凌家班’独有的脸谱上色技巧,以前我爷爷就是这么教我爹的。”

经过一系列严谨比对和分析,寻亲团队最终确定杰克就是“凌家班”后人的一支。

杰克得知消息后,激动地说:“这个脸谱模具真的帮我找到了家族根源,我一定要去河北,拜访家族亲人,了解更多家族与‘凌家班’的故事,把这份珍贵的京剧文化传承下去。”

随着杰克寻亲成功,寻亲团队在海外华人圈里的名声愈发响亮。越来越多的人找到他们,希望借助团队的力量寻找到自己的家族根源。

一天,一位叫露西的华裔女子联系到寻亲团队。露西带来的线索是家族传承的一套京剧行头,行头保存得相当完好,上面绣有精美的图案,而且每一件衣服上都有一个小小的“梅”字标记。

李阳看着这套行头,说道:“这套行头很精美,上面的‘梅’字标记可能是关键线索。我们还是按照老办法,先找研究京剧服饰的专家,解读图案和标记的含义,同时分析行头的材质确定年代。”

团队成员小林主动说:“李阳哥,我去联系京剧服饰专家。”

小钱则说:“我联系材质分析机构。”

小林很快联系到专家,专家看到行头的照片后,非常感兴趣,立刻答应前来研究。小钱也顺利安排好行头的材质检测。

在等待专家和检测结果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又开始讨论可能的方向。

阿强说:“这‘梅’字说不定代表某个姓梅的京剧艺人,或者和一个叫‘梅’什么的戏班有关。”

小赵点头:“有可能,等专家来了,看看能不能从行头的图案和材质上找到更多线索。”

专家赶到后,仔细观察行头的图案和标记,说道:“从图案的绣法和风格来看,这应该是民国中期的作品。而且这种绣法在当时是一些比较知名的戏班才会采用的。至于这个‘梅’字标记,可能和戏班或者制作行头的工坊有关。但具体还得等材质分析结果出来,综合判断。”

几天后,材质分析报告出来了,确定行头是民国中期的丝绸材质,并且使用了当时较为珍贵的丝线。专家结合这一信息,查阅大量资料后,说道:“我推测这个‘梅’字可能和‘梅香戏班’有关。民国中期,‘梅香戏班’在京剧界颇有名气,以其精美的服饰和独特的唱腔着称。这套行头很可能就是‘梅香戏班’的。”

寻亲团队立刻将调查方向转向“梅香戏班”。他们通过联系各地文化部门、档案馆和戏曲研究机构,了解“梅香戏班”的历史。

在一家戏曲研究机构里,他们找到了一些关于“梅香戏班”的资料,包括戏班的发展历程、主要演员以及一些演出记录。资料显示,“梅香戏班”在民国后期因为种种原因逐渐衰落,成员们各自离散。

团队成员们继续深入调查,通过戏曲界的人脉关系,找到了一位曾经在“梅香戏班”工作过的老艺人的后人。

李阳联系露西:“露西,我们找到了与‘梅香戏班’相关的线索,和你家族的行头可能有密切联系。你家族里有没有关于‘梅香戏班’的记忆呢?”

露西思索片刻后说:“我听长辈说过,家族先辈好像和一个很有名的戏班有关,具体名字没说清楚。而且家族一直有个传统,每年会在特定的日子把这套行头拿出来晾晒整理。”

李阳说:“这很关键。我们需要进一步比对一些细节,你还能想起家族里其他和京剧或者这套行头有关的事情吗?”

露西想了想,说:“对了,我记得小时候听长辈说过,这套行头有一件衣服上的图案有特别的含义,但具体是什么我忘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