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都市 > 让你做寻亲节目,你做等着我? > 第275章 联系专家

第275章 联系专家(1/2)

目录

在联系各地相关机构后,团队成员们纷纷汇报进展。

小钱说:“李阳哥,我联系了好几个地方的档案馆,目前还没找到特别详细关于‘同庆班’的资料,只知道他们在晚清时期确实活跃于京津地区,但后续发展和人员去向都不太明确。”

小赵接着说:“我这边和戏曲研究机构沟通了,他们表示会全力帮忙查找资料,不过需要点时间整理和筛选,看看能不能找到与‘同庆班’相关成员的信息。”

李阳点点头,说道:“大家辛苦了,咱们继续加把劲。这‘同庆班’的线索很关键,一定要尽可能多挖掘出有用信息。”

这时,小孙说:“材质分析机构那边说,如果有更多关于‘同庆班’使用道具的资料,或许能进一步从材质特性和制作工艺上,确定这个灯笼和‘同庆班’的紧密联系。”

李阳思考片刻后,对小美说:“小美,你联系的那位舞台美术专家,看看能不能从他那再了解些‘同庆班’道具的独特之处,说不定对咱们判断有帮助。”

小美应道:“好嘞,李阳哥,我这就去联系。”

过了一会儿,小美回来说:“专家说‘同庆班’的道具在色彩搭配上很有特点,喜欢用鲜明对比的颜色,而且在绘制人物图案时,会有一些独特的笔法,比如人物眼部的描绘,会更强调神韵,和其他戏班有明显区别。”

李阳眼睛一亮,说道:“这信息太有用了。大家再仔细看看这灯笼上的图案,是不是符合专家说的这些特点。”

大家围过来,仔细端详灯笼。小林说:“你们看,这人物的眼部确实画得很有神,而且整体色彩虽然有些褪色,但还能看出是用了对比强烈的颜色。”

李阳说:“看来这灯笼和‘同庆班’的联系愈发紧密了。咱们继续找‘同庆班’后人的线索。”

又过了几天,小赵兴奋地跑来:“李阳哥,有消息了!戏曲研究机构那边找到了一位曾经研究‘同庆班’的老学者,他手里可能有关于‘同庆班’成员及其后人的资料。”

李阳大喜:“太好了,小赵,你赶紧联系老学者,看看能不能当面拜访,获取更详细信息。”

小赵很快联系好,带着李阳和团队部分成员去拜访老学者。

见到老学者后,李阳恭敬地说:“您好,老学者,我们是寻亲团队的,想向您了解下‘同庆班’的情况。这是我们在寻亲过程中发现的与‘同庆班’有关的灯笼。”说着,李阳将灯笼的照片递给老学者。

老学者接过照片,仔细端详,激动地说:“没错,这就是‘同庆班’的灯笼,这种独特的图案和制作工艺,绝对错不了。我之前研究‘同庆班’时,还见过类似的道具。”

李阳忙问:“那您知道‘同庆班’成员后人的线索吗?我们想帮这位华裔女子找到家族根源。”

老学者思索片刻,说道:“我记得‘同庆班’有个主要演员叫陈华,他的后人好像一直在京津地区生活。我这有一些旧资料,里面可能有更详细的地址信息,你们稍等。”

老学者翻找一阵,找出一本旧笔记,指着上面的记录说:“这里记录着陈华后人以前的住址,在天津的一个老胡同。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他们还在不在那。”

李阳感激地说:“太感谢您了,老学者,这对我们太重要了。”

回到团队,李阳立刻联系薇薇安:“薇薇安,我们有重要进展。我们找到了可能是‘同庆班’成员后人的线索,在天津的一个胡同。你家族里有没有关于天津或者陈华这个人的记忆呢?”

薇薇安思索良久,说道:“我好像听长辈提过天津,但陈华这个名字没什么印象。不过如果真的和‘同庆班’有关,那肯定是重要线索。”

李阳说:“好,我们这就去天津调查,有新消息随时和你沟通。”

李阳带着小赵和小钱来到天津的那个老胡同。他们向当地居民打听陈华后人的消息。

李阳询问一位老街坊:“大爷,您好,我们想打听下,以前住在这里的陈华的后人,您知道他们现在在哪吗?”

老街坊想了想,说:“陈华啊,我记得。他的后人好像搬走了,但听说是搬到了天津郊区的一个村子。具体哪个村子,我就不太清楚了。”

小赵接着问:“大爷,那您还能想起其他相关信息吗?这对我们很重要。”

老街坊一拍脑袋:“对了,我记得陈华后人好像是做和京剧相关的生意,好像是卖京剧道具啥的。”

李阳和小赵、小钱对视一眼,觉得这线索很关键。他们继续在附近打听,终于又从一位老商户那得知,陈华后人可能搬到了天津郊区的杨柳村。

三人马不停蹄赶到杨柳村,在村里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一家卖京剧道具的小店,店主正是陈华的后人。

李阳对店主说:“您好,我们是寻亲团队的,想了解下您和‘同庆班’的关系。这是一位华裔女子家族传承的和‘同庆班’有关的灯笼。”

店主看到灯笼照片,惊讶地说:“这灯笼我小时候见过类似的,听长辈说,以前‘同庆班’就用这种灯笼。我家确实和‘同庆班’有渊源,我爷爷就是‘同庆班’的成员。”

李阳心中一喜,说道:“那太好了。我们想确认下,这位华裔女子是否和您家族有联系。您家族里有没有和海外有关系的分支呢?”

店主回忆道:“听长辈说,以前‘同庆班’解散后,有一支族人去了海外,但具体情况不太清楚。”

李阳联系薇薇安:“薇薇安,我们在天津找到了‘同庆班’成员陈华的后人,他也提到家族有分支去了海外。现在需要进一步比对一些细节,比如您家族传承的关于京剧的一些独特记忆或者习惯。”

薇薇安说:“我记得家族一直有个传统,每年特定时间会按照特殊方式摆放京剧道具,说是纪念先辈。”

李阳将薇薇安的话转达给店主,店主激动地说:“没错,这是‘同庆班’的传统,只有‘同庆班’的后人才知道这种摆放方式。”

经过一系列严谨比对和分析,寻亲团队最终确定薇薇安就是“同庆班”后人的一支。

薇薇安得知消息后,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个灯笼真的帮我找到了家族根源,我一定要去天津,拜访家族亲人,了解更多家族与‘同庆班’的故事,把这份文化传承下去。”

随着薇薇安寻亲成功,寻亲团队再次声名大噪。然而,团队没有骄傲自满,而是继续积极面对新的寻亲挑战。

一天,一位叫大卫的华裔男子联系到寻亲团队。大卫带来的线索是家族传承的一块京剧演出用的幕布,幕布上绣有精美的图案,还有一些模糊的字迹。

李阳看着幕布,说道:“这块幕布看起来很有历史,我们还是老办法,先找相关专家解读图案和字迹,同时分析幕布材质确定年代。”

团队成员小林主动说:“李阳哥,我去联系研究京剧舞台布置的专家,看看能不能解读这幕布上的图案。”

小钱则说:“我联系材质分析机构,对幕布进行检测。”

小林很快联系到专家,专家看到幕布照片后,答应尽快赶来。小钱也顺利安排好幕布的材质检测。

在等待专家和检测结果的过程中,李阳和团队成员讨论着可能的方向。

李阳说:“从之前的经验看,这幕布可能和某个特定戏班有关。大家想想,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调查。”

阿强说:“可以先从幕布上图案的风格入手,看看能不能判断出大致的年代和地域特色,缩小调查范围。”

小赵点头道:“对,而且那模糊的字迹,说不定是戏班名字或者相关演出信息,等专家来了好好研究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