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真假君子(2/2)
怎么样?冯拯的所为是不是显得很正派很君子?那么,我们为何要给他扣一个小人的恶名呢?这个问题其实不需要细说,因为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想想冯拯几年前是怎么重回京城当上大官的?他看见寇准因为上奏天书降临而重新当上了宰相,于是他也照着葫芦画瓢,他联名河南的百姓、僧道和学子一起请求赵恒去封禅中岳嵩山。虽然这事因为赵恒的身体原因而没能成行,但冯拯却是因此而在不久之后被召回京城当上了兵部尚书,不久之后更是当上了枢密使。
这件事或许不足以把冯拯说成是小人嘴脸,但冯拯亲手将丁谓给贬到海南岛去看鲸鱼就足见其为人的内在本质。丁谓掌权时,冯拯是什么模样?唯唯诺诺耳!甚至只敢在丁谓的背后嘀嘀咕咕,相比王曾敢于和丁谓硬刚正面,冯拯差得不是一星半点,而且当初李迪更是斥责冯拯就是丁谓的党羽,是丁谓的跟屁虫和爪牙。可是,眼瞅着丁谓行将日薄西山,冯拯立马就在丁谓面前神气活现起来。还是如我们之前所说的那样,丁谓可曾对冯拯有过什么恶行?不过就是当众责怪他没有当即驳回刘娥的无理要求,可这却被冯拯给记上了仇。
丁谓那般阴险毒辣之人也不过是把寇准给贬到了广东雷州,况且他和寇准确实有仇,而且寇准也曾明确表示一旦赵祯监国就要把丁谓给收拾了,他俩之间已经是成了势同水火的死敌,可丁谓和冯拯之间有这种深仇大恨吗?但是,这些却无碍于冯拯对丁谓毫不犹豫地抡起了大铁锤,丁谓被冯拯从开封远贬海南,在那个宰相绝对无死罪的时代,这几乎就等于是冯拯直接一刀宰了丁谓。如此不可不谓之毒也!
最能说明冯拯其本质的事其实还是一件看似根本不足为道的事。前面说过冯拯因为身体原因曾数次被外放为地方官,而他每次都是主动上疏请求把自己派到一些不怎么起眼的小州去做知州,这就让当时的赵恒觉得有些不能理解。冯拯是朝廷大员,这种人如果不是因为犯了什么大错误而被外贬,那么基本上都是去一些重要的州府为官,比如说河南府、杭州府或是陕西的永兴军,可冯拯为什么要主动去到一些小地方做官呢?
赵恒找到当时的宰相王旦问起原因,而王旦则一语点破了这其中的玄机。他对赵恒说道:“陛下,你有所不知,冯拯这人可是个很会享受的人,这一点在我们大臣当中是尽人皆知,你久居深宫自然不了解这其中的情况。马知节曾经当着我们的面讥讽过冯拯喜欢富贵享乐,更说冯拯在心里面其实是想去外面当个节度使,这样就能继续过他的富贵生活。冯拯之所以请求到小地方去当官,原因就在这里,他不想让众人觉得马知节已经看穿了他的心思,为了自己的名声,所以他才请求去小州为官,他虽然这样说,但他知道陛下你不会这样做,这就是他的那点小心思。”
王旦这话简而言之就是说冯拯是一个“既当又立”的人,他想做君子,也想让别人把他看成是一个君子,但更想过舒服的日子。或许有人会说,君子就不能拥有富贵吗?君子就不能享受吗?这二者矛盾吗?没错,不矛盾,可冯拯的问题就在于他在追求并享受奢华的同时又想给世人营造出一种他乐于清贫的光辉形象,此可谓之君子乎?况且,他冯拯骗骗别人也就行了,可他竟然骗到了当今皇上和皇太后的头上,他明明过着富贵奢华的日子,可他却故意在皇太后的使者面前把自己整成一副穷困潦倒的酸样,这叫什么?毫不夸张地说这叫刻意欺君!死罪!
关于冯拯到底在私下里是何等程度的奢侈,这个事在史书里并未有详细记载,但在其个人传记里以及有关于此的宋朝各类史书里都有这样的一句话:拯平居自奉侈靡。号称史学界“千古两司马”之一的司马光更是毫不客气地这样评价此人:拯无文学,而性伉直,自奉养奢靡。
奢靡这个词就无需多做解释了,寇准的私生活还只是被人说成是“奢侈”,可冯拯已经到了“靡”的程度。如此我们再来看看冯拯整日的那副君子面孔以及他刻意在刘娥使者面前装穷的嘴脸,他是什么样的人也就无需多言了吧?
当然,以上种种其实只是我个人的看法,而我毫不怀疑自己的的这种看法非常主观,甚至是有些偏见。冯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不是我说了算,我只能提供有关于他的其中一种面相,而他无疑还有很多的另一面,比如他对国家和百姓是否有过什么贡献,再比如他为政一方时是否有过什么杰出的政绩,这些就有待诸位自行去鉴定。我这里就犯点懒不做细说,而且我也觉得没什么可说的。坦白说,相比丁谓和王钦若这样的被人称之为“奸佞”但却做了一些实事的人,冯拯的个人功绩着实有些拿不出手。
关于冯拯,我们在这里说了好多,似乎这种场面只应该出现在一个人在历史舞台上的谢幕之时,可为什么我们这时候要说这些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就在刘娥同意冯拯的请辞并将其改任为武胜军节度使兼判河南府之后的次月,还没来得及前去赴任的冯拯于公元1023年的闰9月8日在京城薨逝,享年六十五岁。刘娥下诏追赠其为太师、中书令,赐谥号“文懿”。
不过,就在冯拯辞世的前一天,有一个人也与世长辞,这个人姓寇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