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烽烟四起(1/2)
第169章 烽烟四起
汉军分兵攻打武昌城,实际出动的兵力不多。
不算协同作战的水师,杨芳的陆师也就三千多人,全被他拉上了强攻蛇山鼓楼的清军阵地。
至于封锁戒严城门,看管清军降兵的任务,则暂时移交给了雷大海的水兵。
这些水兵战力不精,操练不够,但好歹穿的都是制式军服,带的也是制式兵甲,样子上倒是挺唬人,威慑这些战五渣的清军降兵问题不大。
王锡琛、吴省钦带头架上疯癫的陈望之就跑,包括武昌知府张曾咏在内的武昌众官,无一例外也都跟上一起逃跑。
没办法,要是汉军进兵武昌之前,他们能投降,那自然算是立功,就算从前作恶多端,这献城投降的大功,怎么说也得将功折罪,要不然说不过去。
哪怕退一步,汉军已经杀进武昌,还把他们的主力都给击溃吃掉,就剩下一半的武昌北城。这时候要是能临阵倒戈,好歹也算弃暗投明,保命的话应该是问题不大。
可现在,蛇山攻防战已经输的不能再输,三千打三千,他们完全打不过,那还不跑,难道留下来等死吗
为了能尽量减轻一些罪责,这些武昌官员跑路的同时,还还没忘了带上被软禁的惠龄和成德。这两位可都是八旗大爷,有一个还是满人的真八旗,另一位也是高贵的蒙古八旗。
别说是战死了,就是被俘了,罪过都不会小。
带上一起走,那就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不说荣辱与共,那也是救了八旗,将功折罪了。再把丢城失地的罪责往陈望之这疯子身上,二一添作五全给推过去,那就应该不成问题了。
不得不说,这算盘子打的挺妙!
趁着汉军正在攻打蛇山的空档,但凡还在北城的武昌官员,能跑的都跑了。跑的非常快,也特别果断,连在武昌任上贪的银子都没带走多少。
杨芳速度已经很快,胆子也很大了,但终究还是慢了一步。
汉军兵力不多,也没搞什么围三阙一,全部兵力都在主攻文昌门。因为这里正好有能让战船登陆的滩涂地,清军的江防炮台也不密集。
北面的武胜门,虽然也有汉军分出去的部队,但多为小股斥候,主要作用就是监视预防清军铤而走险,绕后突袭。
用兵要慎重,骄兵必败的道理,杨芳已经深刻体会过了,他胳膊上的伤可是才好没多久,都还没好利索。
因为盯梢武胜门的都是汉兵斥候,一下子看到几百清兵从城门口仓皇跑路,还跑散了大半,里面似乎还有好些个伪清官员。
汉兵斥候没法拦,也拦不住,只能连忙报告给杨芳知晓。
如此一来一回,等杨芳做出部署,分兵追击,已经是追赶不及了。
不过也无所谓了,这些武昌官员能跑路,可武昌、汉阳这两座沿江的重镇跑不了,被他们抛下的几万清军,也逃脱不掉。
这几万清军战力虽然很差,但那也得看跟谁比。
跟汉军去比,这些清兵自然都是乌合之众,可跟白莲教的流寇比,他们的战力起码也能五五开。
遇上能打的武将,比如让鄂辉、明亮他们来带兵,胜率还能六四开。
武昌的伪清官员跑了,可他们一下子损失了几万大军,这么多军队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变出来的。
光是几万大军的粮草、兵甲、辎重,那就是一笔天文数字,还有练兵需要耗费的时间精力,全都是短时间内无法规避的难题。
武昌、汉阳的清军战斗力不强,可人家好歹也能看得懂旗号,知道弓箭是怎么拉的,刀剑又是怎么用的,晓得打仗是要砍人的,军官下了命令,那自己就要干什么。
真要是招募民夫,短时间内倒是能拉出几万人,可民夫能懂什么打起仗来不马上跑路就算阿弥陀佛了。
当天傍晚,武昌北城已经被杨芳基本肃清,这里本来就没剩下多少清军残兵。武昌的官老爷们跑路以后,彻底失去了主心骨的清军,要么也跟着四散跑路,要么就干脆跟汉军跪地乞降求饶。
跑路、投降的清军,已经被统一划为俘虏营,与前面南城区的上万清军主力一起,集中关押并全部收缴了兵甲武器。
武昌攻城战,前后历时两天,看似比汉阳攻城战多了一天,但实际却不能这么算。
因为攻打汉阳之战,汉军可是提前在汉阳城南登陆扎营,而后先是砍树打造攻城器械,再到招募汉阳百姓充作民夫,帮着修造挖掘壕沟栅栏,准备各种攻城物资。
前后准备了大半月,等到万事俱备,汉军才对着汉阳城发动总攻,结果强攻才一天,汉阳府城就被汉阳士绅给倒戈献城了。
现在的武昌府城,汉军从登陆到破城,拢共也才了不到两天时间。
就这还是在于武昌府城地势特殊,它是建在了山丘上的府城,城中央直接被蛇山一分为二,把一座完整府城在中间分成了两座半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