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都市 > 让你做寻亲节目,你做等着我? > 第272章 聚贤戏班的后人

第272章 聚贤戏班的后人(1/2)

目录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围坐在会议桌旁,对着各种古籍和文献愁眉不展。

小钱有些苦恼地说:“这么多资料,要找到与这个化妆盒相关的京剧艺人或戏班,简直是大海捞针啊。”

小孙却鼓励道:“别灰心,小钱。咱们已经有了大概的方向,只要耐心找,总会有线索的。”

这时,负责与博物馆沟通的小美兴奋地跑进来:“大家快看,我从博物馆的一位老馆员那里得知,他们馆里收藏了一批清朝中期京剧艺人的手记,里面可能有我们需要的信息。”

李阳立刻说道:“那太好了,小美,你赶紧和博物馆那边协调,看看能不能查阅这批手记。”

小美点头:“我已经和他们说了,对方同意我们明天过去查看。”

第二天,寻亲团队早早来到博物馆。在老馆员的带领下,他们小心翼翼地翻开那些有些泛黄的手记。

小周一边翻一边说:“这些手记记录了当时京剧艺人的日常演出、生活琐事,还有一些对戏班的描述,信息量很大啊。”

突然,小孙激动地指着其中一页:“你们看,这里提到了一个叫‘怡春戏班’的,说他们的化妆盒很有特色,和菲利普的那个化妆盒描述有点像。”

大家赶紧凑过去看,李阳读道:“‘怡春戏班’,其所用化妆盒皆精挑细选,盒盖刻有独特花纹,以显其不凡……”

小钱兴奋地说:“看来有戏啊,这很可能就是我们要找的戏班。”

李阳接着说:“但这还不够,我们得找到更多证据来确定。继续找找,看有没有关于戏班成员或者传承的记录。”

经过几个小时的仔细查阅,他们又在另一本手记中发现了一些关于“怡春戏班”成员家族的记载。

小孙说:“这里提到‘怡春戏班’有个重要成员的家族后来因为一些变故分散了,部分族人迁徙到了外地,这和菲利普家族的情况有点吻合。”

李阳沉思片刻后说:“我们现在还不能确定,先联系菲利普,问问他家族里有没有关于‘怡春戏班’的记忆或者传说。”

小赵立刻拨通了菲利普的电话:“菲利普,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了一个叫‘怡春戏班’的,你有没有听家族里的长辈提起过这个名字呢?”

菲利普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突然兴奋地说:“我好像听爷爷说过,家族里以前有人在一个名字里带‘春’字的戏班待过,但具体名字记不清了,难道就是这个‘怡春戏班’?”

李阳接过电话说:“菲利普,目前这只是一个重要线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核实。你再想想,家族里还有没有其他和这个相关的信息,哪怕是很细微的。”

菲利普想了想说道:“我记得爷爷好像说过,家族传承有一种独特的化妆手法,是从戏班里传下来的。”

李阳眼睛一亮:“这很关键!小赵,你联系京剧化妆专家,问问清朝中期‘怡春戏班’有没有独特的化妆手法。”

小赵再次联系京剧化妆专家,专家表示:“据我所知,清朝中期的‘怡春戏班’确实有一种独特的眼部化妆手法,在当时很有名,但后来因为戏班的变迁,这种手法渐渐失传了。”

李阳和团队成员们对视一眼,觉得离真相越来越近了。

李阳对菲利普说:“菲利普,我们现在有了一些重要发现,但为了确保准确,我们还需要对你家族传承的化妆手法和‘怡春戏班’的独特手法进行比对。你能不能详细描述一下家族里传承的化妆手法呢?”

菲利普详细描述了家族传承的化妆手法后,京剧化妆专家根据他的描述进行分析比对。

专家激动地说:“从菲利普描述的手法来看,和我们所了解的‘怡春戏班’独特化妆手法高度相似,很多细节都能对应上。”

经过一系列严谨的比对和分析,寻亲团队最终确定菲利普就是“怡春戏班”后人的一支。

菲利普得知这个消息后,声音有些颤抖地说:“这个化妆盒一直是家族的神秘物件,没想到它真的帮我找到了家族根源。我一定要深入了解家族的历史,把‘怡春戏班’的故事传承下去。”

随着菲利普寻亲成功,寻亲团队又收到了一位叫奥利维亚的华裔女孩的求助。奥利维亚带来的线索是家族流传下来的一本京剧手抄剧本,纸张已经有些破损,字迹也有些模糊,但依稀能看出剧本的独特之处。

李阳翻开剧本,仔细查看:“这剧本的内容很特别,和常见的京剧剧本不太一样。我们先找戏曲文学专家来鉴定一下,看看能不能从剧本的内容、风格判断出它的创作年代和背景。”

团队成员小林主动说:“李阳哥,我去联系戏曲文学专家。”

很快,小林联系到了一位资深的戏曲文学专家。专家仔细研究了剧本后说:“从剧本的用词、句式以及故事情节来看,这应该是民国初期的作品,而且具有浓厚的上海本地特色,很可能是当时上海的某个京剧社团为了迎合当地观众口味创作的。”

寻亲团队根据专家的意见,将调查方向锁定在了民国初期上海的京剧社团。他们在上海的各大图书馆、档案馆以及戏曲研究机构展开搜索。

在上海图书馆的一批旧资料中,他们发现了一篇关于民国初期上海京剧社团的研究文章,里面提到了一个名为“海韵京剧社”的团体,该社团以创作独特的剧本而闻名,经常在上海的一些小剧场演出。

李阳兴奋地说:“看来这个‘海韵京剧社’很有嫌疑,我们得找到更多关于它的信息。”

团队成员们继续在上海各地走访,询问老一辈的京剧艺人以及对上海京剧历史有研究的学者。

终于,他们找到了一位曾经在“海韵京剧社”工作过的老艺人的后人。这位后人保存了一些关于“海韵京剧社”的珍贵资料,其中就包括一些剧本创作的记录。

李阳和团队成员们仔细翻阅这些资料,发现其中一些创作思路和奥利维亚家族手抄剧本的特点相契合。

李阳联系奥利维亚:“奥利维亚,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了一个‘海韵京剧社’,从目前找到的资料来看,和你家族的手抄剧本有很大关联。你家族里有没有关于这个京剧社的记忆呢?”

奥利维亚思索片刻后说:“我听奶奶说过,家族里以前有个长辈在上海的一个京剧社工作,还参与过剧本创作,但具体名字不记得了。”

李阳说:“这就对了。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比对剧本中的一些细节,比如特定的台词、情节设置等,看是否能完全吻合。”

经过细致的比对,寻亲团队最终确定奥利维亚就是“海韵京剧社”后人的一支。

奥利维亚开心地说:“这本手抄剧本对我来说意义非凡,现在知道了它背后的故事,我感觉和家族的联系更紧密了。我要好好整理家族与京剧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

随着奥利维亚寻亲成功,寻亲团队的名气如日中天。然而,李阳和团队成员们并没有骄傲自满,他们深知还有更多海外华人在等待着他们的帮助。

在一次团队内部交流会上,李阳说:“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能松懈。每一个寻亲案例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帮助大家找到家族根源。”

阿强点头道:“没错,李阳。我们可以定期组织学习,加深对京剧文化各个方面的了解,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

孙大爷也说:“还要加强和各地文化机构的合作,拓宽我们的信息渠道,这样遇到复杂的线索时,也能更高效地寻找答案。”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在热烈的讨论中,为寻亲团队未来的工作制定了更完善的计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