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封,封,封!升,升,升!赏,赏,(2/2)
倭寇平息之日,就是严党丢掉东南之时!
严党若无东南,则根基危矣!
严嵩突然如遭雷击。他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严家败落之日不远了!
徐阶那边,太仆寺卿亦走到他身边:“徐次辅,万世之功啊!”
徐阶笑道:“戚部如此神勇,在台州杀了两万五千倭寇,只战死二十几人。的确是万世之功。”
“什么白起、韩信、关云长、岳武穆,都不及咱大明的浙江都司同知、宁绍台参将戚继光厉害啊!”
徐阶这话明显是在阴阳。他根本不信戚继光能创下如此傲人战绩。
太仆寺卿却压低声音:“二公子从江南传来消息。捷报是真的。”
徐阶愕然:“即便是胜了,也应有几分夸大吧”
太仆寺卿道:“并无夸大。倭寇的人头都在新河堆成山了。戚部门的近三千将士皆已在新河暂驻。”
徐阶反应很快,他大声说道:“果如我所言,白起、韩信、关云长、岳武穆,都不及咱大明的戚继光!”
“白起效力于暴秦,韩信不得汉高祖信任,关云长效力于无福之主,岳武穆效力于昏君。”
“戚继光却被古往今来第一圣明之君主重用。此乃戚继光之福,更是大明百姓之福,我等臣子之福!”
“此等洪福,全靠当今圣天子所赐!”
“皇上,圣明啊!”
在通往皇极殿的宫巷中“皇上圣明”的呐喊此起彼伏。
既然已经确定捷报是真的,那就要论功行赏!
胡宗宪虽未直接指挥台州之战,却因统筹东南抗倭之全局,加封“太子少保”衔,位列“三少”,仅次于“三公三孤”。
另赐喜庆金银,赐穿蟒袍。
除了明旨,嘉靖帝还差内宦去东南,给胡宗宪传口谕“东南倭患平定之日,便是卿回京入阁之时”。
嘉靖帝画的这张饼
首功悍将戚继光升授浙江都司。两浙父老请愿为戚继光建生祠之事,天恩照准。
诰赐新河之战前期临敌不乱,率百姓孤守新河城的戚继光夫人王氏“一品威烈夫人”。
戚部小旗以上,原地晋一级。
嘉靖帝在史书中是个出了名的吝啬鬼。他称第一,孙子万历帝只敢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三。
但这回嘉靖帝拿出了“朕不过了”的豪气。调拨内库银十五万两,赏赐戚部有功将士。
另调拨内库银三十万两,命戚继光募兵扩军至六千。
曾有言官参劾,戚部浙兵自称“戚家军”,戚继光有不臣之心。
此番嘉靖帝发明旨,言明:“戚家军”为百姓爱称。朕一向体谅民意。故钦赐浙兵戚部军号“戚家军”。
另赐于江西剿匪大胜的俞大猷部军号“俞家军”。
上上下下都赏了,自然跑不了筹划“滇马策”,诱敌登陆的林十三。
若没有“滇马策”,戚部便不能一股荡平浙江沿海的倭寇主力。
林十三升为南京锦衣卫镇抚司镇抚使,官升正四品,破格升授宣威将军散阶。
因东南倭患尚未彻底平定,福建仍有小股倭寇袭扰。故命林十三常驻杭州,协助胡宗宪,办理对倭情报事。
南京锦衣卫的镇抚使那也是镇抚使。
大明自开国,还未有锦衣卫的镇抚使听命于封疆大吏的先例。
这也足见嘉靖帝对胡宗宪的重视程度。
半个月后,浙直总督府。
胡宗宪与谭纶、戚继光、林十三对坐着。
台州大捷后,胡宗宪喜极而泣。然而不过三天,他便恢复了冷静。
平倭尚未成功,汝贞仍需努力!
等再平定了福建倭患,那才是真正的大功告成。
林十三如今已成了胡宗宪的情报总管。他站在地图前说道:“据属下掌握的情报。浙江沿海的五十几股势力不强的倭寇,共计万余人已转移至福建沿海岛屿。”
“这帮倭寇因为势力太小,当初没资格登陆台州跟大倭寇们抢食吃。竟因祸得福成了漏网之鱼。”
“他们已与福建沿海的零散倭寇合流。”
胡宗宪问:“福建原本的零散倭寇有多少股,多少人”
林十三答:“大约三十股,总人数八千左右。”
胡宗宪道:“戚元敬,我命戚家军立即收拾行装,准备一应军械。准备入闽作战。”
“谭子理,戚家军入闽的一应粮草供应交给你。”
“林十三。半个月内,我要你搞清楚福建大小倭寇的姓名、手下人数、战船数量、武器状况、盘踞地点。”
林十三痛快的答应下来:“属下领命,半个月内必有呈报。”
林十三说这话的时候,心中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之前他在京师,整日搅合在党争的那些烂事儿里。如今他却是真正的为国效力,保护百姓。
这种自豪感和成就感,是搅合党争烂事儿给不了的。
家人都在南京,他却常驻杭州,一门心思扑在了对倭情报事上。
他这个南京锦衣卫镇抚使当得可谓是宵衣旰食、鞠躬尽瘁。
林十三出得胡宗宪的书房,立即找到了原本负责对倭情报事的南镇抚司百户沈惟敬议事。
在对倭情报事上,林十三已算得半个老手,现在办起差来得心应手。
沈惟敬道:“半月内办完胡部堂交待的差事不难。邵大侠人在福州呢。他之前写信给我,若有用得着他的地方尽管开口。”
“有邵大侠相助,咱们如虎添翼。”
林十三道:“不可大意啊!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戚家军大规模清剿福建倭寇前,咱们的情报一定要尽量搞详细。”
“你亲自去一趟福建。哦对了,带着李高。但不要让他涉险。”
李妃当初授意李高跟着林十三来江南,原本就是为帮自己亲弟弟镀金。
林十三深知李妃用意,乐得通过给李高镀金讨好裕王府那边。
沈惟敬是个人精,看透了林十三的用意。他笑道:“我全明白。冒险的事不让李百户做。立功的事捎上李百户。”
“嘿,谁让人家命好,有个好姐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