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剃发的风险(1/2)
没办法,人有的时候就是这样,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www.126shu.com
其实在杨方兴的心里,也不是没有察觉到整件事情的一些蹊跷之处,比如说,凌駧他们是怎么躲开那些乱军,是在哪儿宰杀了马匹,又是怎样趁着夜色步行来到德州城下,为什么在做了这些事情之后却没有被乱军发觉,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琐碎无聊而又非常重要的一些小问题,若是在原来,这些问题肯定会被他翻来覆去地反复盘问,而且就算是人家再怎么回答得好,恐怕也难以打消他心头的疑惑。
可是现在呢,当他看到这些光秃秃的脑袋以及脑袋后面留着的那条和铜钱差不多粗细的发辫,油然而生的亲切感就让他不好意思再提出这些问题,甚至还为自家心里生出的那一点疑虑感到有些惭愧。
原因说来也很简单,在这种时候,特别是在山东这个还未被大清完全征服的地方,像凌駧他们的这种剃发行为可以说是一件冒了很大风险的事情,要知道,大明可是以人头论军功的。
虽然大明的军功分为首功和战功两类,但是根据砍下的敌人脑袋多少来作为奖赏标准的首功,显然更容易获得那些大头兵的认可。因为凡是能够砍下敌人脑袋的大头兵,不但可以升官,还能够发财,女真人的脑袋也早就从前些年的三十两银子一个,上涨到了如今的五十两银子一个,一般而言,相比起虚无缥缈的升官来说,那些大头兵更喜欢拿敌人的脑袋去换取银子。
尽管现在大明的小皇帝打算与清国联合起来对付贼寇,可是至少在目前来说,清国与大明还是敌对的关系。
还有一点就是大明朝廷虽然规定生擒和斩首都是一个价,不过,毫无疑问,头颅显然比一个大活人要方便携带得多,因此像凌駧他们这种剃了发的人对于某些人来说简直就如同是一个个行走着的钱袋子。
不管那些人有没有能力摘下凌駧他们的脑袋,凌駧等人都是冒了很大风险的。
再加上,如果只是少部分人剃发,还可以说那些人是包藏祸心,很有可能是城外乱军的内应,可是当所有人,尤其是那些小兵也无怨无悔选择了剃发后,还非要说他们是乱军的内应,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俺们都相信凌大人。”
“凌大人是不会害俺的。”
“俺爹让俺什么都听凌大人的。”
几乎所有的剃发将士都是类似的回答,并且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还对率领他们投顺大清的凌駧充满着深深的敬意,看着这些将士在回答自己问题时候的那种毫不作假的真诚淳朴目光,更是让杨方兴再也生不出一点疑心。
还不单单只是这样,通过方大猷的介绍,杨方兴还知道了关于凌駧的更多事迹,原来这个凌駧不但是崇祯十六年的进士,还是在山东率先起兵反抗大顺的明朝官员之一。
与其他反抗大顺的人不同,凌駧是在手里没有一兵一卒的情况之下,仅仅凭借自己的人脉关系就组织起一帮人开始造大顺皇帝的反的。
早在五月初的时候,凌駧就联络了一帮山东士绅在临清起兵,不但很快就恢复了临清不说,还替大明收复了东昌,高唐,馆陶等地,完全可以说,山东之所以会有一场如火如荼的替大明收复失地的运动,就是因为有了这个凌駧。
出于对自家主子负责的态度,杨方兴对于凌駧这种心怀大明,心甘情愿为老朱家卖命的人也不是没有一点怀疑,可是当第二天凌駧主动请求出城与乱军作战,还在得到了方大猷的应允后立即就率领本部兵马出城打了那些乱军一个措手不及,从城外带回来数十颗血淋淋的乱军人头的时候,就让杨方兴彻底无话可说了。
不过,凌駧投名状一样的主动出战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后果,杨方兴敏锐地发现,那些乱军似乎有了撤退的迹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